????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開始于20世紀50年代,影響了千萬家庭。山東省共有4.3萬名知識青年(以下簡稱“知青”)到農村插隊,其中有無數女知青,扎根農村歷練成長。她們在農村這片充滿希望的田野上,揮汗如雨,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。
????在“三八”國際勞動婦女節到來之際,讓我們通過黑白影像的記錄,回望那個年代“鐵姑娘”的熱火青春。
“我們是壓不垮的‘鐵姑娘’”

20世紀六七十年代,女知青孫橋誼在田間勞動。
????20世紀六七十年代,山東城鎮女知青滿懷激情,告別父母,從繁華的城市來到偏遠的農村。對柔弱的女知青來講,要過的第一關就是勞動關。在這里,她們第一次操起鐮刀收割莊家、第一次掄起鋤頭平整土地、第一次拿起鐵鍬興修水利……

1974年,山東曲阜縣西石橋大隊女知青朱承滿悉心照顧家畜。
????“三麥不如一秋長,三秋不如一麥忙?!泵磕犒準帐寝r民最忙碌的時候,因為麥子成熟得快,所以收割時要搶時間、趕速度。最初,新汶縣大溝大隊的女知青車萍在割麥子時,經常左右手不協調,不是左手抓不住麥稈,就是右手的鐮刀割不到麥稈。干一天活,雙手能磨出許多血泡,但她毫無怨言。驕陽似火,汗水在女知青的衣服上繪出一幅幅“圖畫”,成為她們辛勤勞動的見證。

1970年,女知青在果園采摘蘋果。
????麥收后,是平整土地、興修水利的好機會。在肥城市孫伯公社整修水庫時,女知青馬桂云帶領8位女青年成立了“戰山河突擊隊”。在工地上,“戰山河突擊隊”干的是最苦、最累的挖河泥工作,忙時連一口熱水都喝不上。此外,她們還要給大家表演節目,鼓舞士氣。由于隊員們住宿條件有限,到了晚上,有時會凍得睡不著覺,有時睡著了還會被凍醒。但她們都克服了這些困難,并按時完成公社布置的任務。馬桂云回憶說:“宣傳隊在廣播中稱我們是壓不垮的‘鐵姑娘’!”

20世紀六七十年代,在村里作豬倌的女知青王立琴。
????在艱苦的日子里,雖然女知青的臉被曬黑了,雙手結滿老繭,但她們咬緊牙關,闖過了一個又一個勞動關,成為生產隊的棒勞力。
“干活、學習兩不誤”
????與女知青朝夕相伴的不僅有鐮刀、鋤頭和煤油燈,還有隨身攜帶的《毛主席語錄》。無論多么勞累、艱苦,她們仍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政治學習中。

1970年,女知青胥明新和鄒立美在果園學習《毛主席語錄》。
????1957年10月9日,毛澤東為山東莒南縣厲家寨大山農業社爭取豐收的報告批示:“愚公移山,改造中國,厲家寨是一個好例?!睆拇?,名不見經傳的厲家寨成為全國農業戰線上的一面旗幟。厲家寨生產大隊女知青張志東回憶道:“厲家寨是毛澤東主席批示的單位,越是艱苦的地方越能鍛煉人,這里的知青更要做學習理論、學習政治的標兵!那時,我們早上起來背《毛主席語錄》,晚上回宿舍讀書、看報。白天干活的間隙,也能學上一學,做到干活、學習兩不誤?!?/p>

1970年,厲家寨生產大隊知青張志東學習、勞動兩不誤。
????女知青不僅建設農村,還帶去了新思想、新文化,成為縮小城鄉差距的助推者。文登宋村公社的女知青林淑娘主動擔任村里的小學教師,她克服種種困難,負責教授全校的數學課。哪怕一個年級只有兩三個學生,林淑娘也認真備課、講課,輔導學生寫作業。學生放寒、暑假,她則出工勞動。林淑娘除了完成教學任務外,還帶領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制作手工,以此增加學校收入,解決了辦學經費不足的問題。

20世紀70年代,女知青利用業余時間寫生。
“只要有集體活動,都會有我們的身影”
????艱苦的條件、繁重的勞動沒能把女知青壓垮,她們發揮聰明才智,積極開展勞動競賽、文娛活動,在生產勞動時競賽比武、在勞動之余唱歌跳舞,給單調的生活帶來了歡樂。肥城女知青馬桂云還主動拜師,學唱山東梆子,并排演《人歡馬叫》《好媳婦》等節目,不僅在本小隊、大隊演出,其他公社還邀請她去表演。

20世紀六七十年代,女知青在勞動之余進行掰手腕比賽。
????豐富多彩的活動拉近了女知青和當地百姓的距離。勞動之余,有的女知青到宣傳站喊喇叭,有的女知青則排練文藝節目。農閑時,日照黃墩公社的女知青朱勝利與其他女青年成立了文藝宣傳隊,到附近村里演出,影響不小。朱勝利回憶說:“只要有集體活動,都會有我們的身影。當時,我們給這個小小的村莊帶來了歡樂。這段經歷對我們的人生起了關鍵作用,是一筆巨大的財富,我們的青春無悔?!?/p>

1973年,女知青劉煥榮擔任大隊夜校政治輔導員。圖為她幫農村婦女學文化。

1973年,女知青王琳正在教學生珠算。
????“歲月不居,時節如流?!迸嘣谵r村廣闊天地歷練成長的時光已漸行漸遠,但她們的熱火青春卻成為一段難忘的記憶。
????本版所示照片檔案為山東省檔案館藏????
????原載于《中國檔案報》2022年3月4日 總第3800期 第三版 |